摘要:本文論述了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歷代賞石文化走向,從古代士大夫階層的“文人石”文化,到當代社會各階層的商品石文化,從“審丑石文化”到“審美石文化”,從古代賞石的“文人獨賞”,到當代賞石的雅俗共賞,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當代賞石之路會越走越寬廣。
關鍵詞:士大夫 文人石 審丑石文化 審美石文化
人類的賞石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國http://www.stonebuy.com,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的賞石文化有兩個明顯的特征:①從社會學出發,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賞石文化的社會文化特征是:其屬于士大夫階層的“文人石”文化。②從美學出發,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賞石文化的美學特征是:其屬于“審丑石文化”。
關于第一個問題的論據。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篇》零星記載了有關泰山山谷里所產的“怪石”被進貢宮廷后,帝王開始對“怪石”產生興趣的事情。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南齊書•文惠太子傳》記載文惠太子造園林“多聚奇石,秒極山水”開始,怪石作為園林藝術的一部分,成為獨立的欣賞對象。唐朝詩人陶淵明、劉禹錫、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杜牧,唐朝宰相藏石家李德裕、牛僧孺,南朝詞人李后主李煜,宋朝書法家詞人米芾、蘇東坡等都癡迷賞玩奇石,直到宋徽宗發起《花石綱》覓石運動,從民間大肆搜集絕品怪石,不難看出,宋以前的賞石活動,主要流行于士大夫之間。元明清時期,士大夫的賞石遺風猶存。雖然這時期也有一些將校士兵、敗夫走卒、農夫工匠等介入收藏奇石,但無財無勢的非士大夫階層是很難擁有奇石絕品、精品的。在封建專制的社會里,民間再稀有的物品,都會進貢,或都會被帝王、貴族掠奪式搜集而去。
所以,從先秦到明清,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賞石文化的社會文化特征就是:其屬于士大夫階層的“文人石”文化。美國賞石家理查德、羅森布魯特偏愛收藏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石,他稱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供石為“文人石”,代表了西方賞石家們的觀點,也點出了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賞石文化的社會文化特征。
《辭海》對“士大夫”詞條的解釋為:“士大夫”,其一,指古代官僚階層,舊時也指有聲望的讀書人。其二,古代稱軍士將佑。當代的文人學者,喜歡在“士大夫”前加“文人”這個名詞,習慣寫成“文人士大夫”,這其實是特指文官,特指古代官僚階層里有聲望的讀書人。還包括有文化的帝王、貴族。如南唐李后主李煜,北宋宋徽宗趙佶,前者本身是著名詞人,后者本身是獨創“瘦機體”的著名書法家。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賞石文化的社會文化特征,其實早已被中外賞石家們所認同,本文不再討論。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網-外貿助手-stonebuy.com
關于第二個問題闡述如下: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賞石文化的美學特征應歸屬于審“丑”文化,而這正是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特有的賞石文化精髓。
追述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的“丑石觀”,唐朝詩人白居易可算鼻祖。白居易的《詠雙石》詩,開頭兩句曰:“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丑。”
宋朝米芾總結前人的賞石經驗,提出“皺、瘦、漏、透”四字賞石要訣。筆者認為:這是典型的賞“丑”石要訣,這四個字都包含“丑”之含義。如“皺”,米芾本義石皮之“皺”,聯想到人的皮膚,“皺紋”、“皺眉”,屬于“丑”的;如“瘦”,米芾本義石型之瘦,聯想到人之體型,瘦長、骨瘦如柴,也屬于“丑”的。因為國人有著“以肥為美”的大唐遺風;如“漏”,米芾本義是指俯視時石之孔洞從上至下的漏洞,如一方太湖石,從石基處點一柱香,煙會從漏洞里裊裊上升,古代“漏壺”是計時器具,上層底有小孔,滴水下注,以底層蓄水多少計算時間。不過,“漏洞”是做事的破綻,“泄漏”是走漏風聲,走漏消息,漏財更是人之倒霉之事,所以“漏”字也包含“丑”之義。至“透”,米芾本義是指石平視時的孔洞,目光能透過孔洞,見到一孔之光的美妙。但太湖石之天然的百孔千瘡本身包含丑之義。
所以,米芾的賞石要訣,本質上是屬于賞“丑石”之要訣。宋朝蘇東坡,進而提出“石文而丑”,清朝鄭板橋繼而提出“丑而雄,丑而秀”,完善了“丑石觀”,賞“丑石”要訣,變成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的賞石原理。
與此相對應,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當代賞石文化也有兩個明顯的特征:①從社會學出發,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當代賞石文化的社會文化特征是:其屬于社會各階層的大眾商品石文化;②從美學出發,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當代賞石文化的美學特征是:其屬于“審美石文化”。
對前一個問題討論如下:作為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傳統賞石文化的延續,新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建國以來最早在1962年10月成立的上海市盆景協會,除了倡導樹樁盆景、山水盆景、微型盆景的創作研究外,還倡導傳統的供石文化,也即“文人石文化”。由于“文革”的沖擊,至少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上海盆景協會已有賞石家開始賞玩盆景石及靈璧石。雖然,當時的靈璧石賞玩者除作為供石賞玩外,還會切平底部,制作成山水盆景。這也說明海派盆景與海派賞石其實是密切不可分的。海派賞石既是古代傳統賞石文化的繼承者,又是當代新潮賞石文化的引路者。海派賞石這種特有的歷史文化地位,是誰也無法否認的。
不過,當年上海盆景協會的賞石家們,主要傳播古代“丑石”文化,而當代的“美石”文化者,當屬南京雨花石收藏家們。1984年8月,經池澄等人倡議,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第一個石文化協會——南京雨花石協會成立了。
站在當代賞石文化史的高度來看,南京雨花石協會的成立,具有標志性的文化意義。其一,從狹義的雨花石文化發展來看,這是繼宋朝蘇東坡等士大夫之后的第三個賞玩雨花石的高潮,繼明朝米萬鐘等士大夫們“建齋”、“建圃”賞玩展覽雨花石高潮之后的第一個雨花石的高潮,且這個賞玩雨花石的高潮更平民化、大眾化。其二,從廣義的賞石文化發展來看,南京雨花石協會率先有組織地復興了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歷史上的賞石文化活動。繼而在20世紀90年代,上海愛石協會(上海觀賞石協會的前身)等專業性的賞石組織,在全國各地雨后春筍般出現。賞石的大眾化、商品化,最終催發了奇石產業的形成。到了21世紀,全國影響最大的奇石產地有廣西柳州奇石批發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山東臨朐奇石批發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內蒙古左旗奇石批發市場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FuJian/QuanZhouShi.html等。
據《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收藏2005,5期》介紹,全國各地的奇石收藏愛好者已有300多萬人。奇石消費增長快速,以企業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家為主體的奇石投資者,年投資數十萬元者,僅上海就大有人在。為此,同期《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收藏》評論道:奇石是大行業,大收藏。2005年夏季,籌備了十五年的中國http://www.stonebuy.com觀賞石協會正式成立,這意味著,當代奇石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蓬勃發展的行業,作為一種有別于古玩的收藏大項,發展迅猛,已亟待進入規范化的行業管理軌道,導引其向良性循環方面發展。
從古代賞石屬于士大夫階層的小眾文化,到當代賞石屬于社會各階層的大眾商品石文化,從古代賞石少數文化精英的高雅化、人文精神化,到當代廣大奇石愛好者的通俗化、休閑生活化,從中讓我們思考的是:在當代奇石收藏活動日趨商品化、產業化的同時,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賞石文化精髓是何等的重要!收藏奇石,文化是出發點,也是終點,目標,商業僅僅是兩者中間必需要走的路。假如我們迷失了奇石收藏的文化方向,不如直接投機做股票,贏得快,輸得也爽,大喜大悲,刺激跌宕。
對最后一個問題——從古代賞石的“審丑”文化,到當代賞石的“審美”文化,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審美活動,先是感性直覺的,后是理性思維的;先是欣賞美的事物的活動,后是創造美的作品的活動,特別是通過藝術形象來把握現實的活動。古代先民賞石,也是先從感性、直覺開始的。如“美石即玉”,即把感覺到美麗的石頭都稱為玉。在新石器時代后期的彩陶罐里,我們曾發現過被串在一起類似項鏈的彩色煉石。這種穿在一起的煉石項鏈,其實就是創造美的作品的活動。
從賞石的本源、本質來說,都是審美的,都是把感性、直覺的美,放在首位的。如賞五千年前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賞宋朝開始出現的“賞玩雨花石熱”的雨花石,都屬于感性、直覺的審美。
早期的“美石文化”屬于玉石文化范疇,雨花石屬于另類賞石,不屬于傳統的供石文化,把“丑石”文化列入傳統賞石的正宗,原因是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傳統賞石文化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把奇石從園林石范疇中獨立出來作為審美對象,唐朝流行賞太湖石,宋朝流行賞靈璧石,并在確立靈璧石的正統地位之后,宋朝米芾總結了眾人的賞石經驗,提出“皺瘦漏透”的賞石要訣,把賞石的感性直覺的審美活動,提升到理性、思維的審美活動上來。故“皺瘦漏透”屬于審“丑石”的“丑石觀”,且作為正統經典賞石要訣,流傳了800余年。唐宋至明清主流的士大夫賞石家推崇“丑石觀”,其賞石特征就屬于是“審丑”文化,這里的審“丑”是指“美的極致”,是審美的一種另類表現形式。為區別當代賞石美學感性、直覺的審“美石”活動,所以我們把古代正統經典賞石觀簡稱為“丑石觀”,劃分為“審丑文化”;我們把當代主流賞石觀簡稱為“美石觀”,歸類于“審美文化”。
相對于古代賞石要訣“皺瘦漏透”,當代賞石要訣“形質色紋”基本上已約定俗成。“形質色紋”的美學理論基礎是近代西方的藝術哲學,即美學。古代賞石家從唐宋以來從未把奇石當作藝術品來審美,但一直在議論藝術的問題 。當代賞石家受西方藝術哲學的影響熏陶,一直把奇石當作藝術品來進行審美。不管承認或不承認“奇石是藝術品”的賞石家們,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遵循西方美學原理,在“有趣味的形式”的美學觀念的指引下進行審美活動。賞石的那種形式美學,是大家共同遵循的賞石法則:如色彩之和諧,比例之對稱,線條之流暢,黃金之分割原理等。
再具體分析當代賞石“美石觀”的結晶——“形質色紋”的賞石要訣。其實“皺瘦漏透”這四個字都包含“丑”的含義(前文已表達),而“形質色紋”這四個字都包含美的含義。如“形”,形要“形出”奇美的形狀,優美的輪廓線;如“質”,質要“質出”堅硬的石質、玉化的石質;如“色”,色要“色出”斑斕的色彩、透靈的色彩;如“紋”,紋要“紋出”艷麗的花紋、奇妙的圖案。即“形”要像雕塑,“質”要似玉石,“色”要閃光色,“紋”要如繪畫。
當代流行的主打石種如彩陶石、大化石,是綜合體現當代賞石美學要訣的典型代表石。其不足之處,是形之變化差些;摩爾石“形美”,可以說是當代摩爾雕塑風格的雕塑石;九龍璧石“質美”,別名又稱華安玉,質感如玉;黃蠟石“色美”,以色彩晶黃靈透見長;黃河石、草花石“紋美”,以奇異的花紋、圖案受到青睞。
20世紀90年代開始流行的“形質色紋”的賞石要訣,并形成具有鮮明美學特征的 “美石文化”,追根溯源,應起源于古代賞玉石文化,賞雨花石文化。而其理論基礎,是直接脫胎于民國年間成名的雨花石三杰許問石(1980年逝世于上海)、張輪遠(1986年逝世于天津)、王猩因(生卒年不詳)等的賞雨花石經驗。如張輪遠參照唐朝司空圖的《詩品》把雨花石列為二十四品,王猩因的石論,以“地、質、形、色、紋、定名、玩賞、品級、交易”為題,品石賞石。這都為當代賞石界推出數套評判標準,起了鋪路石的作用。再看當代南京雨花石賞石家池澄在1995年出版的《雨花石譜》一書,直接提出“質、色、紋、形、奇、巧、美”“七字賞石經”,這都是為當代賞石的“美石文化”理論,作了理論上的鋪墊。筆者為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賞石博覽會撰寫的賞石論文《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傳統賞石理論面臨挑戰-從“皺瘦漏透”到“形質色紋”》率先在上海《勞動報》及賞石網站、《上海石報》、《上海地質》、《收藏》雜志等陸續發表,為此,上海觀賞石協會曾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專題學術研討會。
筆者寫此文目的是請中國http://www.stonebuy.com賞石界,能規范當代四字賞石要訣“形質色紋“,并能對應古代四字賞石要訣“皺瘦漏透”,以普及當代賞石文化。事實上,到了2005年,中國http://www.stonebuy.com賞石報刊雜志上,當代四字賞石要訣正流傳著。略有不同的是:大多數受過靈璧石文化熏陶過的海派賞石家認可賞石“形”為第一要素,而廣東的黃蠟石收藏家賞石習慣為“色質形紋”、廣西的大化石收藏家賞石習慣為“質色形紋”、西北黃河石收藏家偏愛賞石之紋理圖案。筆者認為,地方小石種文化應 融入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當代整個石文化體系。為了共同創建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當代的賞石文化理論體系,規范與古代四字賞石要訣對應的當代四字賞石要訣顯得非常有必要。
筆者認為:“質色形紋”“色質形紋”賞石要訣都凸現了當代賞大化石、黃蠟石、彩陶石、葡萄瑪瑙石、硅化石等的美學特征,具有新穎性、當代性。但是賞石終究不同于賞玉,賞印章石,如石之“質”,而“質”之最高境界是玉化、是硅化,講石“質”之最高境界就是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講石“色”之最高境界就是印章石中的田黃石。比如黃蠟石與田黃石相比,前者石“色”總是遜色于后者。但從造型上來比較,黃蠟石之天然造型之趣味,遠遠勝與前者。這就是石“形”之奧妙。同樣大化石、硅化石、葡萄瑪瑙石、風礪瑪瑙石與羊白玉相比,其前者質地與后者質地也無法比較,勝算的也是石之“形”。賞此類石種,趣味在于半石半玉化且有天然之造型。從以上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以“質”還是以“色”見長的奇石,其賞石美學之根本還是因為有“形”的存在而存在,離開了“形”,賞石之趣味就不存在了,賞石藝術也就不存在了。
至于古代賞石四字要訣“皺瘦漏透”,全圍繞一個“形”字在做文章。當代賞石理論要創新,首先要站在傳統賞石理論的基礎上,才能談發展、革新。所以,我們提倡規范當代賞石四字要訣“形質色紋”,把賞石之“形”放在第一位。其一,包含著繼承傳統賞石理論的精髓。其二,當代奇石藝術本身就是從古代園林石藝術、供石藝術發展而來的,本質上屬于造型藝術,也可稱為天然雕塑藝術。賞石,賞“形”是起點,賞“形”之“石”是終點。如過分強調追求賞石之“質”、石之“色”,最終會背離賞石美學的軌跡,賞奇石標準,變成賞玉石(和田玉)標準,賞印章石標準,那就離開了賞石的范疇了。
以上介紹了對應古代“丑石文化”在當代形成的“美石文化”,從賞石理論的銜接點上來講,是直接從近代雨花石賞石理論脫胎過來,其本質上是古代賞石“丑石觀”的發展、變異、革新。再從賞石實踐上來講,20世紀90年代前后在廣西紅水河里發現的彩陶石、來賓石、大化石及草花石等,作為賞石審美對象,直接萌芽催生了當代賞石“美石文化”理論。且以“形質色紋”為賞石要訣的當代賞石理論,也融和、吸收了20世60年代至80年代我國臺灣地區的雅石文化、日本當代的水石文化精華。如從置石形式上來看,廣西柳州地區的橫臥賞石法,沙盤賞石法,都能看到臺灣地區的雅石文化、日本的水石文化的印跡。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中國http://www.stonebuy.com還處于“文革”大動亂時期,日本賞石家率先復興東方的賞石文化,并在歐美賞石界產生重大的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這一段時期內,西方不少賞石家,還誤以為東方賞石文化精華在日本,這是可以諒解的。其實日本的水石文化,也源于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的唐宋“文人石”文化,這才是中國http://www.stonebuy.com賞石家真正的驕傲。在繼承中國http://www.stonebuy.com古代傳統賞“丑石”文化,并借鑒吸引當代日本水石文化、我國臺灣地區雅石文化精華之后,發展起來的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當代賞“美石文化”,可以說是代表了世界賞石史上最先進的賞石文化。當代賞石復興運動開展以來,奇石新品種之多,賞石新團體新人之多,賞石新報刊新理論之豐富,賞石展覽、展銷會規模之大,次數之頻繁,都創歷史之最。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石材http://www.stonebuy.com/網-外貿助手-stonebuy.com
遺憾的是,當代賞石理論之研究,遠遠跟不上賞石實踐之發展,賞石評論、賞石理論的嚴重缺乏、滯后,使得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當代賞石界出現了一股以企業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家為主體的財勢力量惡炒奇石,動輒以自我估價1億元,瘋炒黃河石《人之初》,以寶玉石專家估價1.3億元,狂炒風礪石《雞雛出殼》。這種當代“奇石神話”,嚴重損害了當代賞石界的文化聲譽,令主流文物拍賣界啼笑皆非!
從古代賞石以“皺瘦漏透”賞“丑石”四字要訣為美學特征的“審丑石文化”,到當代賞石以“形質色紋”賞“美石”四字要訣為美學特征的“審美石文化”,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歷代賞石之路已經走了2000多年。從宋朝開始正式確立的“審丑石文化”的理論核心,即米芾總結出來的以相石法“皺瘦漏透”,并形成獨具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特色的“文人石”文化,這種融和了古代儒、釋、道思想的賞石文化,更屬于人文化、精神化、哲學化的范疇,這種神秘莫測的深奧的賞石境界,令西方賞石家望塵莫及。
從“賞丑石文化”把奇石當作非藝術品來審美的觀念審美,到“賞美石文化”把奇石當作藝術品來審美的形式美學審美,再引發奇石藝術品的商品化、雅俗共賞的奇石收藏的大眾化,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歷代賞石文化的變遷,符合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社會的文化走勢,契合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社會的審美狀態,吻合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當代人的生命意識、開放情懷、休閑生活方式,回歸大自然的理想。
總之,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歷代賞石的文化走向:從古代士大夫階層的“文人石”文化,到當代社會各階層的商品石文化,從“審丑石文化”到“審美石文化”,折射出五光十色中國http://www.stonebuy.com歷代賞石家的賞石心得、心理、心境,也如一本“石之書”,是永恒之謎語。不過,有一點我們應該達成共識:從古代賞石的“文人獨賞”,到當代賞石的雅俗共賞,中國http://www.stonebuy.com當代賞石之路越走越寬廣,這種賞石文化的趨勢是令人雀躍驚喜的。因為無論是什么藝術品樣式,雅俗共賞永遠是藝術鑒賞的最高境界。
作者系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民俗收藏委員會副主任,上海觀賞石協會賞石理論研究會主任,勞動報文博版資深記者編輯,詩人,古陶瓷奇石收藏鑒賞家。
G654芝麻黑石材 G688芝麻灰,新礦芝麻黑G655芝麻灰石材G654花崗巖...
火山巖、黑洞石(蜂窩石)、玄武巖
小藍寶、小蘭寶、新芝麻黑、新654、寧德芝麻黑,寧德654、屏南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