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石雕起源可上溯至距今6000多年歷史的“崧澤文化”時期,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造型藝術的青田石雕包含著豐富的歷史、藝術、人文等文化元素,也正因為此,才得以登上國石的寶座。而要用表演藝術去展示青田石雕,雖然藝術是相通的,但畢竟是兩類不同的藝術,勢必對其文化元素進行取舍,以適應表演藝術的規律。因此,受各種因素的制約,青田石雕除了石雕樂器演奏外,一直以來沒有大型的歌舞劇目。
青田縣是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的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縣文化部門充分利用這一平臺,集思廣益,與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聯合創作了大型舞臺劇《名石神韻》,融歌曲、舞臺、文字等形式,將青田石雕這個飛越千年、傳承文明成果的文化產業,用表演藝術代代相傳青田石雕這首“祖祖輩輩傳唱的歌謠”。
舞臺劇《名石神韻》以石為主線,細分為石之破•序,石之律•古音,石之靈•祈福,石之風•鄉情,石之鏤•工巧,石之秀•驚艷,石之印•大頌等七個部分,目前,方案正在論證中。劇本除把體現吉祥如意、連年有魚(余)的青田魚燈作為保留節目外,還推出了演繹女媧補天的石文化傳奇的石雕樂舞以及展現神工巧技的石雕鏤空球、滾燈舞組合表演等。舞臺劇充分發揮燈光、道具以及背景的作用,演員隊伍由本地演員與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相結合,此舉對弘揚青田文化、培養本地文藝人才大有益處。
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陳炳云介紹,《名石神韻》是青田石雕劇總體計劃的一期工程,文化部門準備用3年時間,精心打造青田石雕有史以來的首次舞臺劇。
大門紅防腐石材,海島紅,防腐花崗巖
四川紅、中國紅、滎經紅、雅蒙黑(四川黑),梨花白、紅砂巖、冰花...
廣西芝麻黑/G562/楓葉紅/三堡紅/海棠紅/荒料,毛板/荔枝面/火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