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昨日,記者從官橋鎮政府獲悉,西巖山廢棄礦山復綠工程已接近尾聲。
2日下午,記者來到官橋鎮東頭村和成竹村交界處的工程現場,施工單位工作人員黃培新正領著工人在此忙活。一眼望去,臺灣相思樹、山毛豆等植物幼苗被依次種下,原本光禿禿的山頭,如今已經有了些許綠意。
“廢棄礦山治理區總面積約101.52畝,呈不規則多邊形,整體北高南低,我們大致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塊來施工,造價在66萬元左右,再過不到半個月就可以基本完工,接下來就是一年多的養護期了,工人每天都要上來澆水。”黃培新介紹,根據實際地形情況,南區塊從上到下大致分為四個平臺,采取坡面清理、平臺整平、設置擋墻,修筑排水溝,以此穩定邊坡,同時回填種植土,整個工程種下7200多株臺灣相思樹、條播毛山豆7萬多平方米,種植葛藤1300多棵,全面進行生態復綠。
隨后,黃培新帶著記者來到南區塊的第一平臺,這里是最早進行復綠的區域,先前種下的大葉相思樹已有近一人高,2名工人正忙著澆水。如今,第一到第三平臺都已可見綠植蹤影,僅剩第四平臺還在施工。
踩了踩腳下的土壤,黃培新說,原本這片區域的表面都是碎砂石,綠植無法存活,所以施工方需要對地面進行平整,再運來土壤進行覆蓋。
“我們鋪了大概80厘米高的土壤,在此基礎才能種下綠植幼苗,待完工后,還會進行為期一年的養護期。”黃培新說,綠植是荒山重回“青顏”的關鍵,整個工程需要用到2.3萬多立方米的土壤,就是為了給綠植一個茁壯成長的環境。同時還搭建了一個深2米、直徑5米的蓄水池,接上山水,通過抽水機送到各個平臺,供工人們每天澆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