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提出,做大做強全市數字經濟規模,力爭到2023年年底數字經濟規模超1000億元,占GDP比重超25%。
做好底層支撐
數字基礎設施是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支撐。為做好底層支撐,《方案》從實施數字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公共支撐平臺培育工程、公共數據價值激活工程等,系統化推動全市數字經濟發展工作。
實施公共數據價值激活工程上,則通過加速公共數據匯聚、深化政務數據治理、推動數據開發開放、強化數據安全保護等方面實施。
強化深度融合
為做好實體經濟數字賦能工程,《方案》提出
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針對目前制造業存在“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現象,從“龍頭”“中小”“鏈條”“園區”四條路徑發力,夯實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智能裝備、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平臺、技術改造五大基礎支撐,分行業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力爭每年推廣應用18條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2個,推動175家以上
企業http://www.stonebuy.com/enterprise/上云上平臺。
在實施數字應用場景示范工程方面,將發展一批
5G+場景應用,圍繞政府、教育、醫療、交通、文旅等13個行業細分領域,聚焦
南安http://www.shicai.com.cn/五大千億產業目標豐富場景應用,打造一批5G示范場景應用,力爭全年新增5G示范應用2個以上。同時還將打造一批工業互聯網場景應用,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場景應用。
保障落實到位
為切實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方案》實施要素保障落實強化工程。
《方案》提出,提升園區數字服務能級。全面落實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行動,以首批數字化衛浴產業園試點園區為重點,推進完善園區5G網絡、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推廣智慧園區管理平臺,實現資源信息集成和應用服務集成,提升園區數字化管理水平,推動園區標準化建設。引導重點園區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建設一批智慧園區示范典型。
強化數字化人才供給。將數字經濟配套人才引進列入全市人才發展規劃,發揮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作用,加大數字經濟領域人才培育,推動產教融合、校(院)企合作。注重引進海內外數字人才,拓寬引進首席科學家等海內外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的“綠色通道”。